![](https://oss.weixiao100.com.cn/wgw/editor/editor_v4/image/20250110/20250110_020452311.gif)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好,通过天津市第八十九中学校微网平台学校已发布多篇有关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锦囊妙招”。为便于大家系统学习,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推出了“八十九中学家长学校课堂”系列栏目。在这里,我们来一起学习家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共同探讨、解决教育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与困惑。您也可以将您关注的话题告诉我们,让我们家校合力,润泽成长,共育花开。
几日前,我接到家长的咨询电话。“老师,我是八年级孩子家长,孩子现在的学习状态处于躺平,动力不足,马上期末考试了,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这位家长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一期的家庭教育指导我们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点,孩子已经是初中生了,关于学习这件事的责任应该回归孩子本身。如果家长过度干预,缺乏边界感,孩子会认为是为父母所学,内驱力无法调动。
关于厌学、躺平、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背后也一定会有其原因。父母要帮助孩子弄清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等原因的底层逻辑,根源是什么?如果父母平时过度关注孩子学习成果,过度干涉,甚至过度要求,孩子容易产生压力,导致低自尊,因低评价、被区别对待等因素而感受不好,因此不愿意持续努力和改变;家长与孩子产生分歧后还会破坏亲子关系。教育专家曾说过,关系决定教育,关系不好,教育无效。如果亲子关系好,沟通顺畅,孩子感受好,学习状态才可能会好。 下面我们展开太谈。
一、感受不好,状态不佳。
所有人都是跟着感受前行,只要能获得积极反馈,便无需再督促。感受不佳,学习就会缺乏持续性、动力不足,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所以要多多注重孩子感受,重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二、动力不足,反馈太少。
帮助孩子增强内部反馈,探寻内在动力的来源。父母要在生活中时时寻觅教育契机,适时予以鼓励,习惯给予肯定,创造机会助力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动能感。
三、理解缺乏,功能缺失。
理解胜于改善,理解是实现积极的家庭功能的前提。昨天,我看到朋友发的一则朋友圈,颇有感受。
这则朋友圈向我们生动展示了家庭是一个系统,其成员依赖于他人的稳定和支持。每个人都需要被理解。爸爸在家里有两个身份,其一,是做妈妈的战友。爸爸要确保妈妈的安全感,让妈妈情绪稳定,使妈妈的状态保持温柔而坚定,防止妻子因缺乏安全感而对孩子施压力;其二,是做孩子的战友。看见孩子的努力,成为孩子的坚实后盾,增强孩子的力量感和自信心;肯定孩子,肯定正确的方面,忽略错误的方面,增加孩子的主动性、掌控感,越是肯定正确的,孩子就越能坚持,孩子的动力也就越足,孩子潜意识里都是朝着不断的正向反馈而持续坚持的,成人亦是如此,包括习惯的建立和养成也是同样的道理。接纳感受,同理共情,共同决策,给予孩子正向的理解,父母尤其是妈妈务必要学会正确理解孩子,孩子才能在理解中解决问题、得以成长,懂比爱更为重要,父母若能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将助力孩子在成长路上至高至远!
供稿人:张春蕾
核稿人:王欣
排版:韩冰
分管领导:闫志成
主要领导:于洲王莉